摘要:魔幻剧在90后与00后中备受热捧,这一流行文化现象折射了新一代青少年独特的社会境遇、心理特征与价值结构。其一,青少年成长与“消费”、“媒介”社会之中,在以视觉为中心的感性文化熏陶下塑造起不同于前辈的认识模式与审美愿望,而魔幻剧则以典型的视觉主义特征高度契合了其社会境遇。其二,魔幻剧通过制造“奇观”所带来的快感体验与青少年矛盾的精神需求具有同构性,既是他们排遣无聊情绪、寻找刺激的最佳出口,也是其实现自我解救、确证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其三,魔幻剧中所隐匿的神秘主义、泛灵论、超现实主义等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容易引发世界观中的反理性与价值判断中的相对主义倾向,以及对传统秩序的逃逸。
关键词:魔幻剧;青少年;视觉文化;奇观;价值观
从到年间,贴有“魔幻”标签的电影电视在中国青年群体中b广受欢迎。以《画皮》《画壁》《西游降魔篇》《捉妖记》《鬼吹灯》《魔兽》等为代表的魔幻电影,以及由《盗墓笔记》《古剑奇谭》《吸血鬼日记》等为代表的魔幻电视剧均风靡一时。在某种意义上,当代青少年对魔幻影视剧的热捧已成为他们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独特文化符号。究其原因在于,魔幻剧的内容、主题及表现形式与当代中国青少年的精神结构及需求存在较强的同构性与共鸣性。因此,通过剖析魔幻剧这一流行文化现象,可以从中窥见当代青少年独特的生存境遇,把握其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并揭示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变迁。
一、魔幻剧的视觉主义性质及其与当代青少年社会境遇的契合性
电影电视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化形式,其发展总是由一时代的经济环境、社会结构所决定,正是因为如此,不同代际的人群在影视剧题材的选择上也往往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从根本上而言,这种差异的产生与他们青少年时期所处的时代语境息息相关,在迥异的影视题材偏好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异质化的社会条件和生存境遇。例如,在60后群体的青少年时代,中国社会处在百废待兴、艰难困苦的时期,作为“艰苦的一代”他们往往对英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废寝忘食;在70后群体的青少年时代,中国社会处在富有激情、充满理想的时期,他们作为“中坚一代”往往偏爱武侠和琼瑶爱情题材的影视剧;在80后群体的青少年时期,中国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与全方位的转型时期,作为“现实一代”他们则较多青睐于叛逆、青春、奋斗主题的影视剧。
与父辈、兄辈的不同之处在于,绝大多数90后、00后没有经历过匮乏的“前现代”时期,从他们出生伊始,中国就逐渐步入了“丰裕社会”、“消费社会”,这代人充分体验着现代化所带来的一切文明成果;而随着“网络社会”、“媒介社会”在中国的悄然兴起并不断深化,他们也经受着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一切断裂与冲击。简言之,当代青少年面临着一个斑驳陆离、五光十色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形态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裂变。
具体而言,一方面,在消费主义的世界中,物欲的满足和感官的享受被视作基本的生活方式和重要的价值取向;消费“物”本身已经无法令人满足,人们转而消费“符号”与“景象”。由此一来,“观影”也彻底沦为一种消费行为,观众并非要从影片中提升自身内涵。在消费主义浪潮的冲刷下,电影艺术日益成为消费文化的俘虏,其审美功能让位于愉悦功能。另一方面,在媒介的世界中,每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思考、想象均主要通过媒介来建构;而随着电子媒介的升级换代,数字模拟与媒体融合技术催生了一个“视觉感官时代”,它把世界普遍视觉化,通过视觉机器对世界进行编码,以得天独厚的优势向人们提供颇具直观感和在场感的影像。媒介塑造的“拟真”和“仿像”空间日益成为凌驾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上的“超真实”空间,“影像”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生存情境。总之,“消费”与“媒介”犹如两张温床,在它们的共同孕育下,图像获得霸权,影像崇拜和狂欢晋升为新一代的文化范式,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和思维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在这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中,视觉与其他观感相比具有压倒性的优先和至上地位。视觉文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生产型社会走向消费社会、现代社会走向后现代社会的过程而逐渐出现和发展起来的,90与00后一代事实上成为视觉文化在当代中国渐臻成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而魔幻剧恰恰就是电影电视与视觉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样态,它具有典型的视觉主义特征。一般而言,魔幻剧具有自身标志性的叙事方式:拥有一个由神话背景或魔法世界等虚构的、在现实及科学世界不存在的魔幻世界体系;刻画以魔法、咒语、符文、语言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超自然力;铸造出形形色色的奇特魔幻生物等等。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与人们习以为常的爱情片、武侠片、恐怖片、推理片、喜剧片等影视剧类型截然不同的地方在于,魔幻剧弱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鲜明冲突,强烈迷恋于超现实的视觉效果。在魔幻剧中,影视文本的意义不再是通过抽象化、意识化的叙事逻辑来建构,而是交由炫目的影像和视觉盛宴来完成,它从对受众视觉感的一般性北京哪个医院有白癜风专科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