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再一次声明自己是经过后天努力学习而有成就的,否定自己是生而知之者,这既是一种谦逊的美德,更是给了他的学生以极大的鼓励和希望。在本章中,究竟有没有“生而知之者”并不是讨论的重点,孔子只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完全归功于他对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有着真切的爱好,以及自己的勤奋学习。因此,孔子才会说自己是“敏以求之”,并非人们所说的天才。
在这个世界上,也许真的存在“生而知之”的天才。即便如此,他也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若是不肯静下心来努力求学,即便是再聪明的人,也会变成一个庸人。不聪明的人,只要后天努力向学,一样能够成材。孔子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学而知之,好学成才的道理,为后人树立了绝好的榜样。我们所认为的天才,无非是说其天资超人,有很高的智商。但是,思维是离不开知识的。天才的智慧同样需要在学习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他思考的对象是知识,他所运用的思考方法也是知识,如果没有知识,天才也不可能有所创造。这个道理,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即便不够聪明,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坚持不懒地思考和总结,终能有所成就,甚至会名垂青史。在西晋时期,有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名叫左思。他的作品《三都赋》名震天下,当时的人们争相传抄,引得洛阳纸贵。这么优秀的作品,不了解内情的人会认为一定是出自天才的手笔。但是,查阅左思的生平,我们会大跌眼镜,左思小时候是很笨的。左思,字太冲,是齐国临淄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他的父亲左雍,因为学问好,从一个小吏慢慢升到御史。起先,左雍对儿子也抱有很大期望,让儿子拜当时的名家学习书法,可是左思学得很不像样。于是,左雍又请来名家教儿子弹琴,左思还是学不好。左雍失望了,于是逢人便说,这个儿子太差了,远不如自己小时候。左思虽然不够聪慧,但很有志气,他不甘心受到父亲和周围人的鄙视,便发愤学习。当他读到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的名作《两京赋》之后,被其宏大的气魄和华丽的文辞所震憾,便立志写一篇《三都赋》,超越前人。为了写好《三都赋》,左思开始了艰苦的学习和资料搜集。他广泛阅读,掌握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和风俗人情方面的资料。之后,又经过十年的艰苦创作,他终于写成传世名篇《三都赋》。由此可见,在一个人成才的过程中,天资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一般情况下,人的智力差别并不大,只要不是痴呆者,都可以通过学习有所成就。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对天才的理解可能要更加透彻一些。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99%的勤奋加1%的天分。换言之,一个人如若谨守那1%的天分,而没有付出那99%的努力,到头来也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已,成为一个凡人。南怀谨认为,“任何天才,不加上力学都是没有用的,聪明人有很多,可是聪明的人往往不大肯力学,做学问不踏实,不能‘敏以求之’,所学到的学问都是虚的”。所以,一个人若想成为真正的人才,就得对后天的学习有着足够的重视,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沈阳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的发病原因